什么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简称DeFi)是一个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新兴金融体系。它旨在通过利用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重塑并改进传统的金融服务,构建一个开放、无需许可且透明的金融世界。其核心理念是“代码即法律”,用自动化执行的程序取代银行、券商等传统的中心化金融中介机构。
判断一个应用是否是DeFi
1. 资产托管与结算 (Custody & Settlement)
这个维度判断的是:用户的钱,究竟在谁手里,以及交易的最终确认由谁完成。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 托管 (Custody): 非托管 (Non-Custodial) / 用户自持 (Self-Custody)。 你的资产始终保留在你自己的个人钱包中,你拥有并控制着私钥。你与应用交互时,是通过钱包授权智能合约与你的资产进行有限的、可编程的互动,而不是将资产“存入”应用的账户。
- 结算 (Settlement): 链上原子结算 (On-chain Atomic Settlement)。 交易的最终结算直接在区块链上发生,由去中心化的网络(矿工或验证者)完成。结算过程是原子性的(要么完全成功,要么完全失败,不会出现中间状态),并且是最终的、不可篡改的公共记录。协议本身是一个中立的、自动化的结算层。
- 托管 (Custody): 托管式 (Custodial)。 你需要将资产存入平台为你生成的账户地址。此时,资产的控制权就从你的私钥转移到了平台的中心化服务器和数据库中。你拥有的是平台向你承诺的“IOU”(I Owe You,我欠你凭证)。
- 结算 (Settlement): 内部账本结算 (Internal Ledger Settlement)。 你的大部分交易(如在中心化交易所内的买卖)只是平台内部数据库的数值变动,并未在区块链上发生。只有当你进行“充值”或“提现”操作时,才会在区块链上发生一次真正的结算。平台完全控制着结算过程,并可以延迟、冻结甚至取消它。
中心化或伪 DeFi 应用:
真正的 DeFi 应用:
2. 交易执行 (Transaction Execution)
这个维度判断的是:交易指令由谁来撮合与执行,过程是否中立且抗审查。
- 执行方式: 由智能合约在链上自动执行。 用户直接与公开、透明的智能合约交互。无论是通过自动做市商(AMM)进行兑换,还是触发借贷协议的清算,执行逻辑都预先设定在代码中,并由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强制执行。
- 核心特征: 无需许可 (Permissionless) 且抗审查 (Censorship-Resistant)。 只要你支付了相应的网络费用(Gas Fee),并且你的交易符合智能合约的规则,网络就会执行它。任何单一实体都无法阻止或优先处理你的交易。
- 执行方式: 由中心化服务器的撮合引擎执行。 用户向平台的服务器提交订单,由平台的私有系统进行匹配和执行。
- 核心特征: 需要许可 (Permissioned) 且可审查 (Censorable)。 平台完全控制交易的执行。它可以随时暂停交易(“停机维护”),选择性地执行订单,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回滚交易。你的交易请求必须经过平台的服务器许可才能被执行。
中心化或伪 DeFi 应用:
真正的 DeFi 应用:
3. 协议治理 (Protocol Governance)
这个维度判断的是:谁有权修改应用的规则,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 治理模式: 去中心化治理 / 社区驱动。 协议的参数(如手续费率、支持的抵押品类型、协议升级等)通常通过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来管理。持有协议治理代币的用户可以发起提案并进行投票,共同决定协议的未来。目标是逐步将控制权从创始团队移交给社区。
- 决策过程: 链上投票,透明公开。 治理过程是开放的,提案和投票记录都在链上可查,确保了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 治理模式: 公司化决策。 所有关于协议规则的修改和未来发展的决策,都由项目背后的公司或核心开发团队单方面做出。
- 决策过程: 不透明的内部决策。 用户对决策过程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即使项目发行了“平台币”,它也可能只具备手续费折扣等效用,而不包含任何实际的治理权利。
中心化或伪 DeFi 应用:
真正的 DeFi 应用:
DeFi堆栈 (DeFi Stack)
DeFi堆栈(也称DeFi技术栈或DeFi架构)是一个用来描述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层级结构的概念模型。就像互联网技术由不同的协议层(如TCP/IP)堆叠而成一样,DeFi也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层”构建起来的。
每一层都依赖于其下面一层所提供的基础,并为上面一层提供特定的功能。这种分层、可组合的结构,使得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利用底层的功能来构建新的、更复杂的金融应用,从而造就了DeFi强大的创新能力。
一个典型且被广泛接受的DeFi堆栈模型通常自下而上分为五层:
- 结算层 (Settlement Layer)
- 资产层 (Asset Layer)
- 协议层 (Protocol Layer)
-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聚合层 (Aggregation Layer)
1. 结算层 (Settlement Layer)
这是DeFi大厦的根基,也是所有交易最终被确认和记录的地方。
- 作用: 提供安全、去中心化的信任环境和最终结算的保证。它本质上是一个公共账本。
- 构成: 主要由区块链及其原生加密货币组成。例如,以太坊区块链就是最主流的DeFi结算层,其原生代币是以太币(ETH)。ETH不仅是资产,也用来支付在该区块链上执行操作的费用(Gas Fee)。
- 例子: 以太坊 (Ethereum)、Solana、Avalanche、BNB Chain等公有链。
2. 资产层 (Asset Layer)
这一层包含了在结算层之上发行和流通的所有资产。
- 作用: 代表价值,是DeFi世界里可以被交易、借贷或用作抵押物的“砖块”。
- 构成: 包括结算层的原生代币(如ETH),以及根据特定代币标准创建的各种代币。
- 例子:
- 同质化代币 (Fungible Tokens): 如以太坊上的ERC-20标准代币,包括稳定币(USDC, DAI),治理代币(UNI, AAVE)等。
- 非同质化代币 (NFTs): 如ERC-721标准的代币,代表独一无二的数字收藏品、艺术品或游戏道具。
- 封装资产 (Wrapped Assets): 如Wrapped Bitcoin (WBTC),它将比特币以1:1的比例锚定在以太坊上,使其能在以太坊的DeFi生态中使用。
3. 协议层 (Protocol Layer)
这是DeFi的核心功能层,定义了具体的金融业务规则。这一层的协议通常被称为“金融原语”(Money Legos),因为它们可以被自由组合。
- 作用: 通过一系列开源的智能合约,提供标准化的金融功能,如交易、借贷、衍生品等。
- 构成: 由一组协同工作的智能合约组成,定义了特定金融活动的规则。
- 例子:
-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协议: Uniswap, Curve, Balancer
- 借贷协议: Aave, Compound
- 衍生品协议: Synthetix, dYdX
- 预言机 (Oracles): Chainlink, Band Protocol (虽然有时被视为基础设施,但它为协议层提供关键数据,紧密相连)
4.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这一层将底层的协议打包成用户友好的、面向消费者的产品。
- 作用: 为终端用户提供一个图形化的交互界面,让他们可以方便地访问和使用协议层的功能,而无需直接与复杂的智能合约代码交互。
- 构成: 通常是网页或移动应用程序。
- 例子:
- Aave的官方网站 (app.aave.com): 它提供了一个简洁的界面,让用户可以轻松地在Aave协议中进行存、借款操作。
- Uniswap的官方网站 (app.uniswap.org): 用户通过这个界面可以方便地进行代币兑换。
- 各种加密钱包内置的DApp浏览器: 如MetaMask、Trust Wallet,它们是访问这些应用的主要入口。
5. 聚合层 (Aggregation Layer)
这是DeFi堆栈的最顶层,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和资本效率。
- 作用: 将来自不同协议和应用层的信息与服务聚合到一个界面上,为用户寻找最优的交易路径或收益策略。
- 构成: 连接多个底层协议或应用的复杂平台。
- 例子:
- DEX聚合器: 1inch, Matcha。当你想用USDC兑换ETH时,它们会自动在Uniswap、Curve等多个DEX协议中寻找并组合出最划算的兑换路径。
- 收益聚合器 (Yield Aggregators): Yearn.Finance (YFI), Beefy Finance。它们会自动将用户的资金投入到不同借贷协议或流动性池中,以寻求最高的复合收益率,并自动进行再投资。
![[Pasted image 20250725152600.png]]
DeFi系统
![[Pasted image 20250725153216.png]]
这张图展示了DeFi的核心构成、关键服务、以及由这些服务衍生出的各种市场行为(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可以把这张图分解成五个相互关联的主要部分来理解:
1. 核心基础:分布式数据库与原子结算 (Distributed Database with Atomic Settlement)
- 这是整个DeFi生态的信任根基和执行引擎——即区块链本身。
Network P2P Layer
: 保证网络连接的去中心化。Blockchain Consensus Layer
: 共识层,确保所有节点对交易记录达成一致,例如工作量证明(PoW)或权益证明(PoS)。Application Logic/State
: 应用逻辑/状态层,智能合约在这里被执行,并更新账户状态。
- 关键特性: 原子结算 (Atomic Settlement)。这意味着在区块链上发生的操作是“一揽子”的,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不存在中间状态,保证了交易的最终性和安全性。
2. 系统的两大输入 (Inputs)
图的左侧展示了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两种基本元素:
- 资产标准 (Asset Standards):
- 代表意义: 这是在DeFi世界中流通的内部原生资产。如图所示,包括
Native Coin
(原生币,如ETH),Fungible Token
(同质化代币,如ERC-20),和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质化代币,如NFT)。它们是DeFi活动的直接对象。
- 代表意义: 这是在DeFi世界中流通的内部原生资产。如图所示,包括
- 外部数据库 (External Database(s)):
- 代表意义: DeFi协议需要与现实世界交互,这就需要外部信息输入。这些信息源于区块链之外,例如:中心化交易所的价格、其他区块链的数据、真实世界的事件(如天气、比赛结果)等。
- 连接方式: 通过
Price Oracles
(预言机) 和Cross Chain Bridges
(跨链桥) 等工具将外部数据“喂”给区块链。 - 关键特性: 非原子结算 (Non-Atomic Settlement)。因为依赖外部系统,这个过程存在延迟和额外的信任假设,无法像链上原生交易那样实现原子性。
3. 核心DeFi服务 (DeFi Services with Atomic Composability)
- 这是用户可以在DeFi中进行的所有核心金融活动。
Exchange/Swap
: 资产兑换。Lending/Borrowing
: 借贷。Flash Loan
: 闪电贷(无需抵押,但在同一笔交易内必须归还的贷款)。Market Making
: 做市,提供流动性。Insurance
: 保险服务。Stablecoin/Pegged Assets
: 稳定币或锚定资产。Derivatives
: 衍生品。Privacy Mixer
: 混币器,用于提升隐私。Portfolio Manager
: 投资组合管理工具。Prediction Market
: 预测市场。
- 关键特性: 原子可组合性 (Atomic Composability)。这是DeFi的魔力所在,意味着你可以像搭乐高一样,在一笔交易中无缝地组合上述多种服务。例如,你可以用闪电贷借款,在A交易所套利,然后在B交易所还款,所有这一切都在一个原子交易中完成。
4. 衍生市场机制 (Market Mechanisms)
- 这些是DeFi核心服务自然衍生出的、维持市场运作的必要经济活动。
Arbitrage
: 套利,利用不同市场的价差获利,有助于价格趋同。Liquidation
: 清算,当抵押品价值不足时,清算机制会被触发以保证协议的偿付能力。Governance
: 治理,通过持有治理代币对协议的未来发展进行投票。Security Deposit
: 安全存款,即通过质押资产来保护协议安全。
5. 衍生市场操纵 (Market Manipulations)
- 这揭示了DeFi的风险和阴暗面,即利用其透明和无需许可的特性可能进行的恶意市场行为。
Front-Running
: 抢先交易,通过预先看到待处理交易并抢在其前执行来获利。Back-Running
: 跟随交易,在看到一笔大额交易后立即执行相关交易来获利。Pump & Dump
: 拉高出货。Wash Trading
: 刷量交易,通过自我买卖制造虚假交易量。Market Cornering
: 市场囤积(逼仓)。Bear Raiding
: 空头打压,恶意做空以引发连锁清算。
CeFi和DeFi的高层服务架构
![[Pasted image 20250725153813.png]]
CeFi的架构
左侧描绘了传统金融体系,其特点是分层、中介驱动、自上而下。
- 核心角色 (Actors):
Central Bank
(中央银行): 位于权力的顶端,负责制定货币政策。Regulator
(监管机构): 负责制定和执行金融规则,确保市场秩序。Bank
(银行): 执行央行政策,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存贷、支付等服务。Exchange
(交易所): 如证券交易所,提供标准化的资产交易场所。Broker
(券商/经纪人): 作为个人投资者与交易所之间的中介。
- 互动模式:
- 这是一个严格的层级结构。权力和信任从顶部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银行、交易所等中介机构,层层传递到最终用户。
- 用户(图中未直接画出,但暗含在经纪人之下)无法直接访问核心金融市场,必须依赖多个中介。每个环节都建立在对这些机构的信任之上。
DeFi的架构
右侧展示了DeFi的架构,其特点是扁平化、协议驱动、用户为中心。
- 核心组件 (Components):
Wallet
(钱包): 这是用户的个人入口,用户通过钱包直接与各种DeFi协议交互,完全掌控自己的资产。它取代了CeFi中的银行账户和券商。Oracle
(预言机): 这是一个关键的桥梁,负责将CeFi世界(或其他外部世界)的数据(如资产价格)安全地输入到DeFi世界中。注意看图中的连线,预言机从左侧的“交易所”获取信息。- 各种DeFi协议 (Protocols):
Lending/Borrowing
(借贷协议): 如Aave、Compound。Automated Market Maker
(自动做市商):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核心,如Uniswap。Stablecoin
(稳定币): 这是DeFi的基石之一。图中还细分了其两种实现方式:Leveraged Loan
(杠杆借贷型): 指超额抵押生成的稳定币,如DAI。Algorithmic
(算法型): 规则更复杂的算法稳定币。
- 互动模式:
- 这是一个相对扁平的网络结构。用户通过自己的钱包,可以直接与任何协议进行交互,无需经过层层批准。
- 系统的核心是代码(协议)而非机构。信任的对象从“机构”转移到了“公开可验证的代码”。
桥(Bridge)
两个系统并非完全孤立,而是存在关键的连接点:
- 信息的桥梁 (
Oracle
): 预言机将CeFi的价格信息传递给DeFi,为DeFi的借贷、衍生品等应用提供定价依据。 - 价值的桥梁 (
Reserve of Pegged Asset
): 这条线从CeFi的“银行”和“监管机构”指向DeFi的“稳定币”。这代表了由法币支持的中心化稳定币(如USDC)。这类稳定币的价值来源于其在传统银行中的真实法币储备,而这些储备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
DeFi的核心构建模块(Building Blocks)
资产通证化(Asset Tokenization)
资产通证化,简而言之,就是将某一资产的所有权、权益或特定权利,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区块链上的一个数字代币(Token) 的过程。这个代币就成为了该资产在数字世界中的“价值凭证”或“所有权证书”。
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
- 权利数字化: 将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法律权利(如房产证、股权证书)或数字世界中的固有权利,抽象并编码成数字形式。
- 上链发行: 将这些数字化的权利封装在一个遵循特定技术标准(如ERC-20, ERC-721)的智能合约中,并在区块链上发行,使其成为可编程、可交易的代币。
一旦资产被通证化,它就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物理或法律框架,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7x24小时、无需中介、以极低成本进行转移、组合和编程的数据。它是DeFi能够运作的前提。DeFi的所有服务,无论是交易、借贷还是衍生品,其操作对象都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这些代表资产的代币。
资产来源(Asset)
在DeFi中,我们主要会遇到两大类被通证化的资产:
1. 链上原生资产 (On-Chain Native Assets)
这类资产天生就存在于区块链上,它们的通证化过程相对简单直接。
- 原生加密货币: 这是最基础的例子。像以太币(ETH)本身就是以太坊区块链的原生资产,是第一层级的“数字黄金”。但为了能在DeFi协议中更方便地使用(因为很多协议都基于ERC-20标准),ETH也经常被“封装”成WETH(Wrapped ETH),这本身也是一种简单的通证化过程。
- 协议代币: 包括各种DeFi协议发行的功能型或治理型代币。例如,Uniswap的UNI代币代表了协议的治理权,Aave的AAVE代币既是治理凭证也可用作安全抵押。这些代币从诞生之初就是通证化的。
- 非同质化代币 (NFTs): 这是对独一无二的数字物品(如数字艺术品、游戏道具、域名)所有权的通证化。每个NFT代币(遵循ERC-721或ERC-1155标准)都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分割的数字证书。
2. 真实世界资产 (Real-World Assets, RWA)
这是资产通证化最具潜力的领域,也是最复杂的领域。它指的是将链下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真实资产权利通证化。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个可信的中心化实体作为桥梁。
- 法币(稳定币): 这是最成功、最广泛的RWA通证化案例。像USDC和USDT,其发行方(Circle, Tether)声称在银行中储备了等额的美元,然后在区块链上发行对应的代币。每个USDC代币都是一张“1美元的数字凭证”。
- 大宗商品: 例如,将黄金的所有权通证化。像PAX Gold (PAXG)这样的代币,每个代币都代表着由其发行方在金库中持有的一金衡盎司黄金。
- 房地产: 将一栋商业地产的产权分割成成千上万个代币,每个代币代表该房产的一小部分所有权和租金收益权。这极大地降低了房地产投资的门槛。
- 私人信贷与股权: 将公司的未上市股权、或一笔商业贷款的债权进行通证化,使其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增加了流动性。
- 艺术品与收藏品: 一幅名画的所有权可以被通证化,让多人可以共同拥有并分享其价值增长。
代币类型(Token)
1. 治理代币 (Governance Token)
- 这是一种赋予持有者对DeFi协议管理和决策权的代币。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去中心化组织的“议会选票”或“股东票”。持有者可以对协议的重大变更进行提议和投票。
- 核心功能:
- 投票权: 对协议的升级、参数修改(如手续费率、支持的抵押品类型)、资金库的使用等提案进行投票。
- 提案权: 通常持有大量代币的用户可以发起新的提案供社区投票。
- 去中心化控制: 其最终目标是将协议的控制权从创始团队逐步移交给由代币持有者组成的社区(即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 例子:
- UNI (Uniswap): 持有者可以对Uniswap协议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投票。
- AAVE (Aave): 用于对Aave借贷市场的风险参数和改进提案进行治理。
- MKR (MakerDAO): 用于治理Maker协议,管理DAI稳定币的风险和稳定性。
2. 证券型代币 (Security Token)
- 这是一种代表传统金融资产所有权或债权的数字代币。它本质上是一种受证券法规监管的投资合同。可以把它看作是传统股票、债券、基金份额的数字化、区块链化版本。
- 核心功能:
- 代表资产所有权: 明确代表了对某个企业或资产(如房地产、股权、债权)的所有权份额。
- 享有经济收益: 持有者通常有权获得分红、利息、租金收入或资产增值带来的收益。
- 合规性: 它们的发行和交易必须严格遵守相应国家或地区的证券法规(如需要进行KYC/AML审查)。
- 例子:
- tZERO (TZROP): 代表tZERO公司股权的证券型代币。
- RealT Tokens: 代表美国特定房产所有权的代币,持有者可以获得租金收入。
- 一个初创公司通过STO(证券型代币发行)发行的代表其股权的代币。
3. 非同质化代币 (Non-Fungible Token, NFT)
- 是什么? 这是一种代表独一无二、不可分割、不可互换的资产所有权的数字凭证。与可以相互替换的货币(比如你的一元钱和我的一元钱没有区别)不同,每一个NFT都是独特的。
- 核心功能:
- 证明独特性和所有权: 为数字或物理世界的独特物品提供一个公开、可验证的所有权记录。
- 可追溯性: 记录了该物品从创建以来的每一次转移和交易历史。
- 可编程性: 可以在智能合约中嵌入复杂规则,例如,创作者可以设定在每一次转售中自动获得一定比例的版税。
- 技术标准: 主要遵循ERC-721(每个代币完全独立)或ERC-1155(可在一个合约中包含多种同质化或非同质化代币,常用于游戏)等标准。
- 例子:
- 数字艺术品: Beeple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 个人资料图片 (PFP): CryptoPunks, 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
- 游戏道具: Axie Infinity中的宠物Axie。
- 数字身份与凭证: ENS域名(如
vitalik.eth
)、活动门票、学历证书等。
4. 稳定币 (Stablecoin)
- 这是一种价值与某种稳定资产(通常是美元)进行锚定的加密货币。它的主要目标是在波动的加密市场中提供一个稳定的价值储存和交易媒介。
- 核心功能:
- 价值储存: 投资者可以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将资产换成稳定币以规避风险。
- 交易媒介: 作为DeFi世界中的“现金”,是各种交易对(如ETH/USDC)的基础,也是计价单位。
- 支付工具: 因其价值稳定,适合用于日常支付和跨境汇款。
- 主要类型:
- 法币抵押型: 由中心化机构持有等额的法币储备(如美元)来支持。例子:USDC, USDT。
- 加密资产抵押型: 通过超额抵押其他加密资产(如ETH)来生成。例子:DAI (MakerDAO)。
- 算法型: 通过复杂的算法和市场套利机制来自动调节供需,以维持价格稳定(此类风险较高)。
5. 实用型代币 (Utility Token)
- 这是赋予持有者访问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权利的代币。它不代表股权,其价值来源于平台生态的实用性。可以把它想象成游乐场的“门票”或游戏中心的“游戏币”。
- 核心功能:
- 访问权/使用权: 支付平台内的服务费用,如云存储费用、计算资源费用。
- 平台内经济激励: 奖励对生态系统做出贡献的用户(如提供内容、数据等)。
- 折扣或权益: 持有代币可以享受平台手续费折扣或其他会员权益。
- 与治理代币的关系: 很多代币是混合型的,既是实用型代币,也附加了治理功能。例如,一个平台的代币既可以用来支付服务费,也可以用来投票决定平台未来的发展。
- 例子:
- FIL (Filecoin): 用于支付去中心化存储网络Filecoin上的存储费用。
- BAT (Basic Attention Token): 在Brave浏览器生态中,用于奖励用户观看广告,并让广告商购买用户的注意力。
- BNB (Binance Coin): 最初是用于抵扣币安交易所交易手续费的实用型代币,后来逐渐增加了治理和其他多种功能。
代币类别 | 核心目的/代表什么? | 可以类比成? | 关键特征 |
---|---|---|---|
治理代币 | 协议的决策权/投票权 | 议会选票、股东票 | 去中心化治理、DAO |
证券型代币 | 资产所有权/债权 | 数字化股票、债券 | 投资回报、受证券法监管 |
实用型代币 | 产品/服务的访问权 | 门票、游戏币、优惠券 | 生态内使用、平台功能 |
稳定币 | 稳定的价值 (通常锚定法币) | 数字美元、稳定现金 | 价值储存、交易媒介 |
NFT | 独一无二资产的所有权 | 艺术品真品证书、房产证 | 独一无二、不可分割 |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是一种建立在区块链上的点对点交易平台,它允许用户直接与智能合约或其他用户进行加密资产的交易,而无需将资产的控制权交给任何中心化中介机构。
与熟知的中心化交易所(CEX),如币安(Binance)、Coinbase相比,DEX的核心区别在于:
- 非托管 (Non-Custodial): 您的资产始终保留在您自己的钱包里,您拥有100%的控制权。交易时,您只是授权智能合约进行操作,而不是将资产“存入”交易所。
- 无需许可 (Permissionless):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个钱包和网络,就可以自由地与DEX进行交互。没有注册、没有KYC(身份认证)、没有账户冻结的风险。
- 抗审查 (Censorship-Resistant): 由于DEX的交易逻辑由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执行,任何单一实体都无法阻止或篡改合规的交易。
DEX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中自动做市商(AMM)是当前的主流。
1. 自动做市商 (Automated Market Maker, AMM)
传统的订单簿模式在区块链上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AMM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问题。
- 核心理念: AMM放弃了传统的买卖订单匹配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它创建了流动性池(Liquidity Pools)。
- 流动性池
- 它是一个由智能合约管理的“大池子”,里面锁定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代币(例如,一个池子里锁定了大量的ETH和USDC)。
- 这些资金由流动性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s, LPs)自愿存入,他们以此赚取交易手续费的分成。
- 交易如何发生?
- 当一个交易者想要用USDC换取ETH时,他不是在寻找一个卖ETH的对手方。
- 相反,他直接与这个ETH/USDC的流动性池进行交互:他把自己的USDC扔进池子,池子根据一个数学公式自动计算出应该给他多少ETH,然后把ETH从池子里拿出来给他。
- 定价公式: 最经典、最简单的AMM定价公式是
x * y = k
(由Uniswap V2推广)。x
= 池中A代币的数量y
= 池中B代币的数量k
= 一个恒定的乘积- 这个公式确保了无论交易如何发生,池中两种代币数量的乘积保持不变(忽略手续费)。当一种代币被取出时,另一种代币必须被存入以维持平衡,代币的价格会根据池中两种资产的相对比例自动调整。一笔交易的规模越大,对池子储备比例的影响就越大,从而产生越大的价格滑点(Slippage)。
- 无常损失 (Impermanent Loss): 这是流动性提供者(LPs)面临的特有风险。简单来说,当池中代币的市场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时,LP取回其流动性时的总价值,可能会低于他们当初如果不提供流动性、仅仅是持有这两种代币的总价值。这是因为AMM的机制会迫使LP在价格上涨时卖出表现好的资产,在价格下跌时买入表现差的资产。
- 例子:
- Uniswap: 以太坊上AMM的先驱和龙头,以
x*y=k
模型闻名。 - Curve Finance: 专注于稳定币之间或价值相近资产(如wBTC和renBTC)的兑换,其定价曲线更平缓,能实现极低滑点的交易。
- Balancer: 允许创建包含多种代币(最多8种)且权重不等的流动性池。
- Uniswap: 以太坊上AMM的先驱和龙头,以
2. 订单簿模式 (Order Book Model)
这种模式试图在链上复制传统交易所的体验。
- 工作方式: 平台会记录所有用户的买单(Bids)和卖单(Asks),并将其展示在一个公开的订单簿上。当买单价格与卖单价格匹配时,交易就会成交。
- 挑战: 在以太坊等区块链上,每一个下单、取消订单的操作都需要上链,这会非常缓慢且成本极高。
- 解决方案与演进:
- 链下订单簿,链上结算: 大多数现代的订单簿DEX采用这种混合模式。用户在链下快速地创建和匹配订单(这部分是中心化的),而最终的资产结算发生在链上,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和非托管。
- 高性能公链: 一些建立在Solana等高性能公链上的DEX,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处理链上订单簿。
- 例子:
- dYdX: 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采用链下订单簿和链上结算模式。
- Serum: 建立在Solana区块链上的订单簿DEX。
DEX vs CEX
![[Pasted image 20250725161800.png]]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更具体、更结构化的DEX分类和对比。图的上半部分展示了CEX (中心化交易所),其核心机制为 Order book
(订单簿)。CEX依赖于中心化的服务器来维护一个包含所有买卖挂单的订单簿,并通过撮合引擎来匹配交易。
而下半部分展示了DEX的细分,包括协议名称,协议类型和价格发现机制:
1. Protocol Name (协议名称)
这里列出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的或当前仍然非常重要的DEX协议,如Uniswap
、Curve
、Balancer
等。
2. Protocol Type (协议类型)
这揭示了不同DEX的底层架构模型。
Exchange
(交易所模式): 以 0x 为例,它代表了我们之前讨论的混合模式(链下订单簿,链上结算)。P2P / OTC
(点对点/场外交易模式): 以 (Air)Swap 为例。这种模式更像是一个“交易信息广播网络”。用户可以点对点地协商价格,然后通过智能合约安全地完成原子交换,避免了滑点,非常适合大额交易。CFMM
(恒定函数做市商): 这是图表的核心,CFMM
是Constant Function Market Maker
的缩写,是自动做市商(AMM) 的一个更技术的说法。Bancor
,Balancer
,Curve
,UniSwap
都属于此类。它们都依赖一个数学公式(即恒定函数)来自动定价。Reserve aggregator
(储备聚合器): 以 Kyber Network 为例。这种模式不完全依赖于流动性池,而是聚合了来自不同来源(包括专业做市商、其他DEX等)的流动性储备。做市商(Makers)自己提供流动性并报价,协议负责将最优的报价呈现给交易者。
3. Price Discovery (价格发现)
这一列是关键,它解释了“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
Off-chain order books
(链下订单簿): 对应 0x。价格由链下的订单簿买卖双方的挂单决定,和CEX类似,但最终结算在链上。P2P negotiation
(点对点协商): 对应 (Air)Swap。价格由买卖双方直接商定,没有公开的市场价格发现过程。Smart contract
(智能合约): 对应所有的 CFMM/AMM 协议。这明确指出,价格是由智能合约中预设的数学公式(如x*y=k
)根据流动性池中资产的相对数量自动计算出来的。Proposal by maker
(做市商提议): 对应 Kyber Network。价格由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主动“提议”或“报价”,协议本身负责聚合和展示最优价格,而不是通过公式计算。
去中心化借贷(Decentralized Lending)
去中心化借贷是指在区块链上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无需传统金融中介(如银行)参与的点对点借贷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地存入(Lend)闲置的加密资产以赚取利息,或者抵押(Collateralize)一种资产来借出(Borrow)另一种资产。
传统金融借贷的两个核心特征:
Credit-worthiness
(信用评估): 这是CeFi借贷的基石。银行在放贷前,必须对借款人的身份、收入、资产、历史还款记录等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以评估其“信用度”。借贷是基于对“人”的信任。Processing default is expensive; under-collaterization
(违约处理成本高;抵押不足):- 正因为信任可能会被辜负,一旦发生违约(借款人不还钱),银行需要启动昂贵的法律程序来追讨债务或处置抵押品。
- 同时,很多传统贷款是抵押不足的(如个人信用贷),甚至是无抵押的,这进一步增加了违约风险和处理成本。
而当前的去中心化借贷,依据“抵押逻辑”和“市场结构”这两个核心维度来划分,可以DeFi借贷首先划分为两大阵营。
超额抵押借贷 (Over-collateralized Lending)
在去中心化借贷中,由于协议无法知道你是谁(不基于信用),它选择完全不信任“人”,而是信任“资产”。它强制要求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价值必须高于借款价值。这样一来,即便借款人“跑路”,协议也可以通过自动清算其超额的抵押品来确保贷款安全。这是DeFi在匿名、无需信任的环境下,用经济手段保障协议安全的基石。它是DeFi借贷的常规和主流形式。
在这种超额抵押的情况下,去中心化借贷又被分为两种模式。
抵押债务头寸 (Collateralized Debt Position, CDP) 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家“去中心化的央行”**。
- 核心机制: 用户通过锁定抵押品来“铸造”(Mint)或“生成”一种全新的、与该协议绑定的债务代币(通常是稳定币)。用户不是从别处借钱,而是“印”出了自己的债务。
- 债务对象: 用户欠款的对象是协议本身。为了取回自己的抵押品,用户必须销毁(Burn)或偿还等量的、自己当初铸造的债务代币,并支付一定的“稳定费”(利息)。
- 主要目的:
- 生成去中心化稳定币: 这是其最主要的应用,为整个DeFi生态提供一种价值稳定的交易媒介。
- 获取杠杆: 用户可以通过抵押一种资产(如ETH),铸造出稳定币,然后用这些稳定币去购买更多的ETH,从而实现杠杆做多。
- 关键特征:
- 借贷的资产是单一的(即协议发行的债务代币)。
- 利率(稳定费)通常由协议治理(DAO)来决定,以维持债务代币的价格稳定。
- 典型例子:
- MakerDAO: DeFi的先驱。用户锁定ETH等多种抵押品,来铸造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
抵押债务市场 (Collateralized Debt Market) / 资金池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市场”或“当铺”**。
- 核心机制: 协议创建了多个资产的公共资金池。存款人(Lenders)将资金存入池中汇集起来,借款人(Borrowers)则将自己的抵押品存入后,从这些池子中借出已经存在的资产。
- 债务对象: 借款人欠款的对象是整个资金池,而非某个特定的存款人。存款人则通过持有计息代币(如aUSDC)来分享整个池子借款利息的收益。
1. 资金池模型 (The Pooling Model)
- 理念: 放弃了传统的一对一(P2P)借贷匹配模式(即一个存款人直接匹配一个借款人),而是创建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池”。
- 存款人 (Lenders / Suppliers):
- 用户将自己闲置的加密资产(如ETH, USDC, WBTC)存入到对应资产的资金池中。
- 作为回报,他们会立即收到一种代表其存款份额的计息代币(Interest-bearing Token),例如,在Aave中存入USDC会收到aUSDC,在Compound中存入DAI会收到cDAI。
- 这些计息代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增长的部分就是存款人赚取的利息。存款人可以随时凭这些计息代币赎回自己的本金和利息。
- 借款人 (Borrowers):
- 借款人首先需要向协议中存入一种资产作为抵押品(Collateral)。
- 根据其抵押品的价值和一个特定的**“抵押率(Collateral Factor / Loan-to-Value, LTV)”**,协议会计算出他可以借出其他资产的额度。例如,如果ETH的抵押率是80%,那么抵押价值1000美元的ETH,最多可以借出价值800美元的其他资产。
- 借款人从资金池中借出资产,并开始支付利息。
2. 利率模型 (Interest Rate Model)
- 动态利率: 协议中的存、贷款利率不是固定的,而是由算法根据每个资金池的**“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动态调整的。
- 利用率 = (总借出金额) / (总存入金额)
- 当利用率低时(池子里钱很多,借的人少),存、贷款利率都会降低,以鼓励更多人来借款,减少存款。
- 当利用率高时(池子里钱快被借光了),存、贷款利率都会急剧上升,以吸引更多人来存款,并促使借款人尽快还款。
- 这种算法驱动的利率模型,确保了资金池始终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满足存款人的提款需求。
3. 清算机制 (Liquidation Mechanism)
这是保障协议安全、防止产生坏账的核心风控机制。
- 健康因子 (Health Factor): 协议会持续监控每个借款人的“健康状况”,通常用一个大于1的数值表示。这个数值代表了其抵押品价值相对于其债务价值的健康程度。
- 触发清算: 当市场波动导致抵押品价值下跌或借款资产价值上涨时,借款人的健康因子会下降。一旦该数值低于1,就意味着抵押品的价值已经不足以安全地覆盖其债务,清算机制就会被触发。
- 清算人 (Liquidators):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清算人。当一笔借款可以被清算时,清算人会帮助协议偿还一部分借款人的债务,作为回报,他们可以以一个折扣价购买该借款人的部分抵押品。
- 清算罚金 (Liquidation Penalty): 这个“折扣”对于被清算的借款人来说,就是一种罚金。这个机制激励了全球的清算人像“赏金猎人”一样,7x24小时监控协议,确保坏账能被第一时间处理掉。
抵押不足/无抵押借贷(Under collateralization)
闪电贷(Flash Loan)
闪电贷是一种无需任何抵押品的即时贷款,但它有一个极其严苛的条件:借款和还款(加上一笔小额手续费)必须在同一个区块链交易(Atomic Transaction)中完成。
- 无抵押 (Uncollateralized): 你可以瞬间借到价值数百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资产,而不需要提供一分钱的抵押。
- 瞬时性 (Instant): 借款和还款的整个过程发生在一个交易区块的时间内,通常是几秒钟。
- 原子性 (Atomic): 这是闪电贷能够安全存在的基石。如果在这笔交易的最后,你的代码没能成功归还借款和利息,那么整笔交易包括最初的借款步骤都会被区块链自动视为无效并进行回滚(Revert)。就如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贷款协议的资金也从未真正面临风险。
闪电贷并不是为普通用户设计的。你无法通过点击一个“借款”按钮来使用它。它是一个面向开发者和交易机器人的高级工具。
使用者必须编写一个自定义的智能合约,在这个合约里清晰地编排好“借款 -> 执行一系列操作 -> 还款”的完整逻辑,然后部署并执行这个合约。
a) 套利 (Arbitrage)
这是最经典的用例。当同一种资产在两个不同的DEX上出现价格差时:
- 发现机会: 机器人发现ETH在Uniswap上卖3000 USDC,在Sushiswap上卖3010 USDC。
- 执行闪电贷交易:
- 步骤一: 从Aave闪电贷借入3,000,000 USDC。
- 步骤二: 在Uniswap上用3,000,000 USDC买入1000个ETH。
- 步骤三: 在Sushiswap上将1000个ETH卖出,获得3,010,000 USDC。
- 步骤四: 偿还Aave的3,000,000 USDC本金和一小笔手续费(比如2700 USDC)。
- 最终结果: 交易者在几秒钟内,无需任何本金,净赚
$10,000 - $2700 = $7300
。
b) 抵押品置换 (Collateral Swap)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风险管理操作。假设你在Aave里抵押了ETH,借出了USDC。现在你担心ETH价格会下跌,想把抵押品换成更稳定的WBTC,但你又不想卖掉ETH还清贷款那么麻烦。
- 执行闪电贷交易:
- 步骤一: 闪电贷借入你所欠的全部USDC。
- 步骤二: 用借来的USDC立即还清你在Aave的债务。
- 步骤三: 解锁并取回你当初抵押的全部ETH。
- 步骤四: 在DEX上将ETH兑换成WBTC。
- 步骤五: 将WBTC存回Aave作为新的抵押品。
- 步骤六: 从你新的WBTC抵押品中,借出足够偿还闪电贷本金+手续费的USDC。
- 步骤七: 偿还第一步的闪电贷。
- 最终结果: 你用一笔交易,无缝地将抵押品从ETH换成了WBTC,避免了多步操作的市场风险。
c) 自我清算 (Self-Liquidation)
当你的借贷头寸即将被清算时,与其被外部清算人以折扣价拿走你的抵押品(即支付清算罚金),你可以自己清算自己。
- 执行闪电贷交易:
- 步骤一: 闪电贷借入你所欠的债务(例如DAI)。
- 步骤二: 用借来的DAI还清债务,解锁你的抵押品(例如ETH)。
- 步骤三: 在DEX上卖掉一部分ETH,换回足够偿还闪电贷的DAI。
- 步骤四: 偿还闪电贷。
- 最终结果: 你保住了大部分抵押品,只卖掉了偿还债务所必需的部分,成功避免了被协议收取高额的清算罚金。
去中心化衍生品(Decentralized Derivatives)
首先,衍生品(Derivative)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派生(derive)于一种或多种“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这些标的资产可以是加密货币、股票、大宗商品、指数,甚至是利率。衍生品允许交易者在不直接持有标的资产的情况下,对该资产的未来价格进行投机或对冲风险。
去中心化衍生品,就是将这一过程完全建立在区块链上,通过智能合约来创建、交易和结算这些金融合约。它取代了传统金融中的投资银行、期货交易所、清算所等中心化中介。
基于资产的衍生品 (Asset-based Derivatives)
这种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与一个可量化的、连续变化的标的资产价格直接挂钩。它的核心是“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关心的是“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以及“它的价格会怎么变?”。它们构成了DeFi世界中进行杠杆交易和价格风险管理的主体。
- 核心逻辑: 这些衍生品通过金融工程,创造出一种工具,让你可以押注于某个标的资产(如BTC、ETH、AAPL股票、黄金)的未来价格走势。其价值会随着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而连续变化。
- 价值如何决定?
- 主要由预言机(Oracles)喂入的标的资产的实时市场价格决定。
- 对于永续合约等市场,其自身的多空力量对比也会对其短期价格产生影响,但最终会通过资金费率等机制被拉回现货价格。
- 主要目的:
- 杠杆交易: 用较少的本金,放大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敞口,以追求更高收益。
- 风险对冲: 如果你持有大量的ETH,担心其价格下跌,你可以开一个ETH的空头头寸来对冲风险。
- 获取敞口: 无需实际购买和持有黄金,就可以通过黄金的合成资产来获得对其价格的投资敞口。
最常见的基于资产的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分为以下三类:
a) 永续合约 (Perpetual Swaps)
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基于资产的去中心化衍生品。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没有到期日的期货合约。
- 工作机制: 它允许用户通过杠杆做多(Long)或做空(Short)某种资产的价格。例如,你可以用100美元的本金,开一个10倍杠杆的、价值1000美元的ETH多头头寸。
- 核心创新:资金费率 (Funding Rate)
- 由于没有到期日来强制合约价格回归现货价格,永续合约通过“资金费率”这一机制来锚定价格。
- 这是一个由多空双方定期互相支付的费用。规则很简单:
- 如果合约价格 > 现货价格:说明做多的人太多,市场过热。此时,多头方需要向空头方支付资金费,以激励人们做空,使价格回归。
- 如果合约价格 < 现货价格:说明做空的人太多,市场过冷。此时,空头方需要向多头方支付资金费,以激励人们做多,使价格回归。
- 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手,不断地将合约价格拉向现货价格。
- 例子:
- dYdX: 采用链下订单簿、链上结算模式的永续合约龙头协议。
- GMX: 采用独特的“流动性池即交易对手”模式(GLP模型),交易者直接与一个包含多种资产的池子进行交易,提供零滑点体验。
b) 合成资产 (Synthetic Assets)
这或许是DeFi最具想象力的创造。它旨在将世界上任何资产“通证化”并带到链上进行交易。
- 核心理念: 合成资产是一种追踪另一种资产价格的代币。例如,你可以创建一个名为
sTSLA
的代币,使其价格始终与特斯拉(TSLA)的真实股票价格锚定。 - 工作机制:超额抵押 + 预言机
- 铸造 (Minting): 用户(铸造者)将大量的抵押品(通常是协议的原生代币)锁定在智能合约中。
- 生成债务: 以此抵押品为基础,用户可以“铸造”出一定数量的合成资产(如
sTSLA
或sUSD
),这笔合成资产是铸造者对协议的“债务”。 - 价格追踪: 一个可信的预言机(Oracle)会持续不断地将特斯拉的真实股价喂给智能合约。
- 维持锚定: 协议通过清算机制,确保铸造者抵押品的价值始终远高于其债务(即
sTSLA
的价值),从而保证了sTSLA
背后有足够的价值支撑。
- 优势: 它让DeFi用户可以无缝地交易美股、黄金、外汇等传统资产,极大地拓展了DeFi的边界。
- 例子:
- Synthetix (SNX): 合成资产领域的开创者。用户通过抵押
SNX
代币来铸造各种合成资产(Synths),如sUSD
(合成美元)、sETH
(合成ETH)等。
- Synthetix (SNX): 合成资产领域的开创者。用户通过抵押
c) 期权 (Options)
期权是一种赋予持有者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或之前,以特定价格买入(看涨期权, Call)或卖出(看跌期权, Put)某项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
- DeFi的创新:自动化期权策略金库 (Automated Options Vaults)
- 传统的期权交易对普通用户非常复杂。DeFi通过“期权金库”简化了这一过程。
- 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去买卖复杂的期权,而是可以直接将资产(如ETH或USDC)存入一个金库。
- 金库的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一种预设好的、低风险的期权策略(例如,每周卖出虚值的看涨期权,即"Covered Call"策略)来为存款人赚取权利金(Premium)收益。
- 例子:
- Lyra Finance: 专注于期权交易的去中心化协议。
- Ribbon Finance: 通过自动化的期权金库,为用户提供结构化的收益产品。
基于事件的衍生品 (Event-based Derivatives)
这类衍生品将DeFi的应用范围从纯粹的金融市场,拓展到了对现实世界各种结果的预测和对赌。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预测市场(Prediction Markets)。
- 核心逻辑: 协议创建一个关于未来特定事件的市场。用户可以购买代表不同结果的“结果代币”(Outcome Tokens)。当事件的结果最终确定后,持有正确结果代币的用户将获得收益。
- 价值如何决定?
- 在事件结果揭晓前,不同“结果代币”的价格由市场参与者的集体信念决定。如果市场普遍认为A结果会发生,那么代表A结果的代币价格就会接近1美元,代表B结果的代幣价格就会接近0美元。这个价格本身就反映了市场对该事件发生概率的实时预测。
- 事件结果揭晓后,价值瞬间“坍缩”为1或0。正确的代币价值变为1,错误的变为0。结果的最终裁定通常依赖于一个公认的、可信的预言机或报告人(例如,针对体育比赛的权威体育媒体,针对天气的国家气象局)。
- 主要目的:
- 信息发现与预测: 预测市场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信息聚合”工具。代币的价格可以被视为市场对某个事件发生概率的最准确预测。
- 对冲特定事件风险: 例如,一个农场主可以购买“本月降雨量低于X毫米”的代币,来对冲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
- 投机与娱乐: 对各种公共事件(如选举结果、体育比赛、电影票房等)的结果进行“押注”。
- 具体例子:
- 预测市场 (Prediction Markets):
- Augur, Omen: 这是最经典的去中心化预测市场。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预测主题,例如:“202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获胜者会是共和党吗?”。你可以购买“是”或“否”的代币。
- Polymarket: 一个更现代、更易于使用的预测市场平台。
- 去中心化保险 (Decentralized Insurance):
- 特定类型的保险也可以被视为事件驱动的。例如,一个航班延误险。你购买一份保险(类似购买一个“航班延误”的看涨期权),当“航班延误超过X小时”这一事件发生时,合约自动赔付。其价值取决于这个二元事件的结果。
- 预测市场 (Prediction Markets):
链上资产管理(On-chain Asset Management)
链上资产管理是指一系列协议和平台,它们通过智能合约来代表用户,在广阔的DeFi生态系统中执行主动的投资策略,以实现特定的财务目标(例如,最大化收益、分散风险、追踪指数等)。
它与用户自己手动操作(比如自己在DEX提供流动性,或在借贷平台存款)的核心区别在于“自动化”和“策略化”。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去研究、决策和执行,而是将资产的管理权(注意,不是所有权)委托给一个公开、透明、自动运行的智能合约“基金”。
链上资产管理已经发展出多种形态,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a) 收益聚合器 (Yield Aggregators)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类。它的目标非常纯粹:自动寻找并切换到当前收益最高的洼地。
- 设立目的: DeFi世界的收益率(APY)是动态变化的。一个流动性挖矿策略可能今天收益很高,明天就降低了。手动追逐最高收益非常耗时,且每次操作都要支付高昂的Gas费。
- 工作机制:
- 汇集资金: 用户将自己的资产(如USDC、ETH)存入一个特定的“金库”(Vault)。
- 自动执行策略: 金库的智能合约会按照预设的策略,自动将汇集的资金投入到当前最优的DeFi协议中。例如,它可能会:
- 将USDC存入Aave或Compound中利率最高的一个。
- 发现Curve上某个池子的流动性挖矿奖励更高,就自动将资金转移过去。
- 将挖矿获得的奖励代币(如CRV)自动卖出,再复投回本金,实现利滚利。
- 分摊Gas费: 由于所有用户的资金被汇集在一起操作,单次操作的Gas费被所有用户分摊,极大地为个人节省了成本。
- 例子:
- Yearn.Finance (YFI): 收益聚合器的鼻祖。其
yVaults
(机枪池)是该领域的标杆,以其复杂而稳健的自动化策略著称。 - Beefy Finance: 一个专注于多链生态的收益聚合器,以其广泛的公链覆盖和众多的机枪池选择而闻名。
- Yearn.Finance (YFI): 收益聚合器的鼻祖。其
b) 指数基金 (Index Funds)
这类协议旨在为用户提供一键式的多元化投资,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ETF或指数基金。
- 设立目的: DeFi世界资产众多,普通用户很难判断应该投资哪个项目。购买并管理一个包含多种资产的投资组合非常繁琐。
- 工作机制:
- 定义指数: 协议或社区(通过DAO)定义一个指数的构成,例如,“DeFi蓝筹指数”可能包含UNI, AAVE, LDO, MKR等一系列头部DeFi项目的代币。
- 创建指数代币: 用户可以通过存入一篮子成分代币,来铸造一个代表该指数所有权的代币(例如
$DPI
- DeFi Pulse Index)。反之,也可以销毁指数代币,赎回一篮子成分资产。 - 自动再平衡 (Rebalancing): 协议会根据预设的规则(如每月一次)自动调整指数的成分和权重,以确保其始终能代表目标市场。
- 优势: 用户只需持有一个指数代币,就能轻松获得对整个DeFi赛道或特定领域的风险敞口,省去了自己研究和调仓的麻烦。
- 例子:
- Index Coop: 一个专注于创建和维护各种链上指数的DAO。其旗舰产品
$DPI
被广泛认为是DeFi领域的“标普500”。此外还有$MVI
(元宇宙指数)等。 - Set Protocol: 是构建指数产品的底层基础设施协议,Index Coop的很多产品都建立在Set协议之上。
- Index Coop: 一个专注于创建和维护各种链上指数的DAO。其旗舰产品
c) 主动管理/社交交易平台 (Actively Managed / Social Trading Platforms)
这类平台将“基金经理”的角色赋予了真实的人,但整个过程仍然通过透明的智能合约进行。
- 设立目的: 有些用户相信人类基金经理的主动判断力,但又担心传统基金的不透明和高门槛。
- 工作机制:
- 基金经理创建基金: 一个有经验的交易员(基金经理)可以在平台上创建一个由智能合约管理的“链上基金”,并公开其投资策略和历史业绩。
- 投资者跟投: 其他用户如果信任这位经理,就可以将自己的资金存入该基金的智能合约中。
- 透明的资产管理: 基金经理可以进行交易操作,但他们无法卷走资金,因为所有资产都锁在智能合约里。所有的交易记录都在链上公开可查,投资者可以随时监督。
- 业绩费: 协议通常会设定一个机制,让表现好的基金经理可以从投资者的利润中抽取一部分作为业绩费。
- 例子:
- dHEDGE: 允许基金经理利用Synthetix等衍生品协议进行主动交易,投资者可以跟投。
- Enzyme Finance (原Melon Protocol): 提供一套完整的工具,让任何人都可以创建、管理和投资于链上对冲基金。
DeFi中的风险(Risks in DeFi)
因为DeFi涉及到DeFi堆栈中的每个层级,因此其也面临着许多不同维度的风险,不过所有具体风险,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这两个根本性的安全支柱上:一个是“技术/结构安全”,另一个是经济/激励安全”。
技术/结构安全 (Technical/Structural Security)
这一类风险的核心问题是:协议的代码和基础设施是否坚固?能否在技术层面抵御直接的、恶意的攻击或意外的故障?
以下风险属于这一类:
- 智能合约风险 (Smart Contract Risk):
- 本质: 这是最核心的技术结构风险。代码本身存在缺陷(Bugs),无论经济模型多么完美,大楼的“地基”就是坏的,随时可能坍塌。黑客的攻击就是利用这些结构性裂缝。
- 预言机风险 (Oracle Risk):
- 本质: 预言机是协议连接外部世界的“结构性支柱”。如果这个支柱本身是脆弱的、可被操纵的或不可靠的,那么整个依赖它的上层建筑都会变得不稳定。这属于关键技术组件的结构安全问题。
- 中心化风险 (Centralization Risk):
- 本质: “管理员密钥(Admin Key)”或中心化的前端,是协议技术架构上的“后门”或“单点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它从结构上破坏了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的承诺,是一个明确的技术结构缺陷。
- 用户自身操作风险 (User Error):
- 本质: 从用户的角度看,私钥/助记词的安全管理,是其个人资产的“技术安全结构”。丢失私钥等于丢失了保险库的钥匙。与恶意网站交互签了名,等于把保险库的钥匙亲手交给了小偷。这些都属于技术操作层面的安全问题。
经济/激励安全 (Economic/Incentive Security)
这一类风险的核心问题是:协议的“游戏规则”和激励机制是否稳健?能否在面对理性的经济参与者(包括攻击者)的逐利行为和极端市场环境时,维持系统的平衡和偿付能力?
以下风险属于这一类:
- 市场风险与连锁清算 (Market Risk & Liquidation Cascades):
- 本质: 协议的代码可能完美无瑕,但在极端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价格暴跌),其基于超额抵押的经济安全模型会受到巨大压力。连锁清算正是这种经济模型在压力下的极端反应,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安全事件。
- 协议治理风险 (Governance Risk):
- 本质: 这不是攻击代码,而是攻击“规则制定权”。攻击者利用经济实力(购买大量治理代币),来操纵协议的激励和规则,使其对自己有利。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经济激励机制漏洞的攻击。
- 无常损失 (Impermanent Loss):
- 本质: 这是AMM协议为流动性提供者(LPs)设计的经济激励模型中的一个固有特征。它不是bug,而是在特定市场条件下,该经济模型给LP带来的非预期经济损失。
- MEV (最大可提取价值):
- 本质: MEV是DeFi经济激励安全领域的终极体现。抢先交易、三明治攻击等行为,都不是利用代码漏洞,而是理性的经济参与者,在公开透明的规则下,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合法”博弈。这直接攻击了系统的经济公平性。
- 系统性风险 (Systemic Risk):
- 本质: 当一个基础协议的经济模型崩溃时(例如一个稳定币脱钩),会引发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危机”(一种经济激励的逆转)。这种恐慌情绪会传导至所有依赖该协议的其他协议,导致整个系统的经济激励链条断裂,引发“银行挤兑”式的崩溃。